“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区别于与传统的死后升华的观点,更加强调的是“人生”。成佛就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在人的日常道德行为中。故,过去与未来,均可“归一”于当下的现世;人们所或缺的,只是精神上一处索求与寄托之地。

据平江县志记载:在县南五十里长田市,天然石室,最为幽胜。据传大岩寺始于唐,由于历史原因,历经风雨,如今只剩些许残垣印迹,已然成为人际鲜至之地。

大岩寺的重建采用现代语言加传统宗教建筑元素的原则进行重新设计,核心表现在空间的精神象征性,以及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契合方面。大岩寺突破了传统的寺庙形式,不再将佛像作为精神主体,而是将建筑空间以及佛礼体验作为一个整体,满足人们在感官以及心灵上对佛教的体验。(同时,大岩寺的设计通过当代与传统结合的方式,去除过分明确的宗教符号,模糊佛、道、儒学的边界,除宗教祭拜,还兼顾有教义探询、修禅养生,学术交流的功能。)

  • 中轴布局    大岩寺采用严谨的中轴线布局,礼佛空间主次分明,形成强烈的礼教秩序。
  • 传统形式提取   飞檐是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建筑形式之一。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翘起的飞檐一起构成轻盈的曲线。
  • 平面布局   佛堂的平面同样采用传统的寺庙布局形式,佛堂与两侧厢房构成一个“凹”字形平面,中间围合成庭院。

主效果

“人行佛即成”,空间体验成为修行中重要的部分,以阶梯喻为人生的磨练,以及对人生过往的反思,到达中庭接受佛光的洗礼,在光线的指引下,进入佛堂与佛进行私密性对话,以获至上菩提。

中庭效果

寺内效果

入口效果

平面图

立面图